產業結構調整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新常態”形成的重要根基。只有順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把握關鍵性行業,形成產業優勢,力爭有所突破,才能在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具有競爭力。本文是“習近平常態”(Pinormal)系列研究的產業篇,產業新常態最顯著的特點是從失衡走向優化,過剩產業在政策主導下加速出清,新興產業在市場機制下快速發展,裝備業自主創新國產化、服務業高附加值化將成為未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四大方向。
技術創新:關注3D、數字化設計與制造、輕金屬、第三代半導體與復合材料
(1)美國積極布局新一輪技術革命
美國布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已有萌芽之勢。金融危機后,奧巴馬政府提出“再工業化”來提振制造業、改善就業,尤其加大在高新技術密集型制造業領域的支持力度。2009年以來,美國出臺的《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制造業促進法案》、《先進制造伙伴計劃》以及建立15個制造業創新中心計劃,其核心關鍵就是研發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材料,并推動產業化應用。
美國15個創新制造核心技術及其運營模式使得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具有絕對的優勢,很可能引發高端制造業生產和應用等重大變革,在能源、生物、信息等領域改變未來世界格局。
2013年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表示,計劃建設一個包含15個制造創新中心的全國性網絡,政府出資10億美金啟動資金,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的研發能力和企業的技術生產。規劃2014年底要成立8個創新中心,目前已由國防部、能源部、航空航天局等牽頭組建成立了5個,這五大創新中心主要涉及新材料、數字設計及新能源三個方向,通過改善材料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工業化成本、加大商業化應用等推動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快速發展。未來成立的創新中心會涉及生物基因、新能源等相關制造技術。
(2)重點關注美國十五大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技術與領域
科技創新是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推動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關鍵。中國錯過了前幾次科技革命改變社會經濟的機會。每一輪技術革命都會引發產業變革,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中國沒有參與到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幾次科技革命,錯過了機械時代(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電氣化應用)、電子時代(20世紀40年代開始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普及與應用),而只是抓住了70年代開始的信息時代的尾巴。
當前,對比美國已建立的五大創新制造中心,我國十二五期間政策僅僅重點支持輕合金和碳纖維符合材料兩個方向。
1、從政策上看,3D打印和數字化制造兩大領域還未出臺相關產業政策確定產業方向和重點技術,缺乏政策明確支持。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國務院首次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做出的全面部署?!吨笇б庖姟诽岢隽艘龑袌鲋黧w行為的發展導向,明確了政府創造良好環境的工作重點。
《指導意見》強調,要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引導企業進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我國產業逐步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從當前世界經濟市場來看,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模具企業要去的競爭優勢,迫切需要將原有的研發、制造、營銷、服務等環節,進行重新設計和組合,根據本企業實際情況,分步實施,將資源集中于特定的環節,而將其他環節虛擬化,以最大效率發揮模具企業有限資源,迅速增強模具企業核心競爭力。一、何謂模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模具企業要發展的競爭力很多,如研發競爭力、產品競爭力、理財競爭力、營銷競爭力等,這些都是各行各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共性力。何謂模具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模具企業長期形成的,蘊含于模具企業內質的、獨具的、支撐過去、現在和未來競爭優勢,并使模具企業在競爭環境中能夠長時間取得主動的關鍵能力。